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.png?table=block&id=2982174f-6f34-80de-a3cd-dff30894c86d&t=2982174f-6f34-80de-a3cd-dff30894c86d)
以下内容摘选自《管理的实践)》,[美] 彼得·德鲁克著, 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发布。
01 管理就是做决策
管理者无论做什么,都是通过做决策去开展的。
有些决策可能被当作例行工作的一部分,以至于管理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决策。
有些决策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生存,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分析才能做出来。但无论如何,管理始终是一个做决策的过程。
02 为什么我们常常做出错误决策?
做决策在管理当中很重要,这一点是有普遍共识的。但是,这方面的讨论大都聚焦于解决问题,也就是找出答案。这个焦点找错了。
实际上,管理决策出错的最普遍根源,是强调找到正确的答案,而不强调提出正确的问题。
03 战术性决策与战略性决策的根本区别
唯有一类决策是真正着眼于解决问题的,那就是不重要的、例行的、战术性的决策。
如果答案必须符合的条件和必须满足的要求都是已知的、简单的,那么解决问题的确是唯一要做的事情。
在这种情况下,要做的就是在几个显而易见的备选方案当中做出选择,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准通常是经济标准:决策应该以最少的努力和扰动达到预期目的。
04 管理者真正的职责:做出战略性决策
但是,重要的决策,真正意义重大的决策,是那些战略性的决策。它们要么涉及弄清楚情境或者改变情境,要么涉及弄清楚资源有哪些或者应该有哪些。
这些决策是专属于管理者的决策。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做出这类战略性决策,而且管理者层级越高,必须做出的这类决策就越多。
所有涉及企业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决策,都属于战略性决策。许多运营决策其实也是战略性决策。
凡是战略性决策,无论影响范围、复杂度或重要性如何,永远不应该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对待。
实际上,要做出这些专属于管理者的决策,重要而艰难的永远不是找到正确的答案,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。
这是因为,很少有什么事情比答对错误的问题更加无益,甚至更加危险。
仅仅找到正确的答案是不够的。更加重要也更艰难的是,落实已经决定好的行动。管理不是关乎自己求知,而是关乎绩效。
因此,没有什么事情比下面这种情况更加无益:正确答案在被找到以后又被束之高阁,或者正确的解决方案被本应负责落实的人悄悄抵制。
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,是确保企业不同部分和不同层级做出的决策既彼此相容,又符合整个企业的目标。
05 做决策的五个阶段
做决策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:定义问题、分析问题、提出备选方案、选择最佳解决方案、落实决策。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步骤。
做决策既有可能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,也有可能是管理者解决时间利用问题的最佳手段。
花时间定义问题是应该的。花时间去分析问题和提出备选方案是很值当的。花时间去落实决策是必要的。
但是,用于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的时间应该少得多。至于在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以后用于推销决策的时间,那纯属浪费,只能说明在前面几个阶段没有用好时间。
06 阶段一:定义问题——找对问题比答对问题更关键
不管是在企业经营当中还是在别的地方,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仅凭所呈现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做决定的。
乍看之下属于问题要素的东西,很少是真正重要或相关的。它们充其量只是症状,而最显眼的症状往往是揭示情况最少的。
管理者看到的可能是个性的冲突,但真正的问题很可能在于组织结构不当;看到生产成本过高,于是削减成本,但问题可能出在工程设计或销售计划;看到组织问题,但症结或许在目标不清晰。
因此,决策的首要任务是找到真正的问题,并对其加以定义。在这个阶段花再多时间都不为过。没有什么建议比“快速决定问题”更愚蠢。
多数管理者依赖“症状诊断法”,即凭经验判断问题。但企业管理无法像医学那样通过“活体实习”积累经验,也没有标准化的症状与病因对应关系。
企业中的不同问题可能表现出相同症状,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不同表象。因此,管理者必须依赖分析,而不是直觉诊断。
为定义问题,管理者需找出“关键因素”——那些若不改变,其它事情就无法改变的要素。
一个中型厨具制造商十年来专注于压低成本,虽成本下降但利润率未升。分析后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产品组合:销售主打低价、低利润产品,结果销量大增却抵抗风险能力减弱。
只有把问题定义为“产品结构”问题,才可能解决。
为了识别关键因素,管理者可使用两种“虚拟运动”方法:
◉一是设想一切不变,问:“未来会怎样?”
◉二是回溯第一次出现问题时,问:“那时若做或不做哪些事,会影响现在?”
例如某公司副总裁过世后,管理层认为问题是要不要找人接替。但从未来演进看,不补缺将导致组织失控。
从过去回溯看,真正问题出在总裁权责不清,导致副总裁既有责任又无正式权威。若十年前就确立一把手地位、调整制度结构,今日危机本可避免。
定义问题的第二步,是明确解决问题应满足哪些目标与限制条件。
在上述案例中,明确目标包括:
◉建立有效的最高管理层;
◉避免再次出现一言堂;
◉培养未来高管团队。
这些目标排除了仅聘任一名新副总裁或组建松散委员会的方案。
同时,也要明确不能触犯的规则,如:
◉不外聘前必须优先考虑内部人选;
◉工程变更需跨部门协同审议;
◉不得“立储”,必须用实际任务锻炼管理者等。
这些规则体现的是组织的价值体系,是决策时的伦理边界。它们不能告诉我们“该做什么”,但能明确“不能做什么”。缺乏这些限制,选项虽多,实则迷失方向。
07 阶段二:分析问题——从归类到找出真正相关的信息
找到正确的问题、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这三个步骤,构成了做决策的第一个阶段。它们的作用是定义问题。
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:对问题归类,并寻找事实。
为了弄清楚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,谁是在决策以前必须咨询的人,以及谁是必须知晓决策的人,必须对问题进行分类。
如果事先不做分类,最终决策的有效性会受到严重危害,因为只有对问题进行分类,才能揭示:为了落实决策,什么人必须做什么事。
问题的分类有四个原则:
◉决策的未来性(从企业采取行动到产生结果的时间跨度,以及决策可否迅速扭转);
◉决策对其他领域和职能造成的影响;
◉涉及的定性因素的数量;
◉决策的独特性或周期性。
这样的分类可以确保决策为整个企业服务,而非解决局部或短期问题。它会迫使管理者从企业整体角度重新审视手头的问题。
“寻找事实”是很多教科书提出的第一条建议。但在问题定义和分类完成之前,是无法找到事实的。在此之前,人们所掌握的只是数据。定义和分类决定哪些数据是相关的,也就是决定什么是“事实”。
这些工作不是机械性的。管理者必须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、哪些可能误导,还要评估自己手头数据的相关性与有效性,并判断还缺少哪些关键信息。
更进一步,还需用已有的信息反过来检验:我们对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是否正确。
- 作者:GrowGoodGalaxy
- 链接:https://www.growgood.top//article/2982174f-6f34-80bb-9f31-f5fa7a8c0954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